接纳是最好的治愈——我与抑郁症的五年同行
文 | 张进 2018-01-27

接纳是最好的治愈——我与抑郁症的五年同行


本文转载自偶尔治愈


张进老师是财新传媒的副主编,也是我很尊敬的师长,4 年前,他抑郁症病愈归来之际写下 《地狱归来——我与抑郁症抗争的日子》,引发了公众对抑郁症的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以此为契机,他后来写书,几乎访遍了国内抑郁症领域的专家学者,又创建了抑郁症患者交流的平台,向大众科普抑郁症。


这次是张进老师在患病 5 年后,系统地梳理和讲述他这些年的经历和思考。未来他也会在「偶尔治愈」上定期分享他的故事和体会。 



世事无常。五年前,抑郁症这三个字和我还没有任何联系;五年后的今天,它已经成为我人生的密切组成部分。


2016年9月,我的新书出版,在封面上,印着这么一行字,与命运和解,与真实相遇;接纳自己,知行合一。


我想,这就是对我这五年人生的总结。




1生命能量的流失


时光之水上溯到2011年。


不知不觉中,我的工作能力在下降。那时,我并不知道,抑郁症已悄无声息地袭来。


起先,只是发觉自己对于工作不那么应裕自如了。失眠,记忆力下降,反应不再敏捷,处理问题也不那么决断;慢慢地,情绪日益低落,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生活对于我已经不是快乐的旅程,而成为负担和苦难。


到了 2012 年 3 月两会时,我已经发展到彻夜不眠。记得那时,要做一个民政部部长专访,需要设计一个采访提纲。过去,这是举手之劳;那时,千难万难。我打开民政部网站,想看看李立国部长做了哪些讲话,硬着头皮看了半天,一个字也看不进去;或者说,看到的都是字,却不能把这些字连贯成完整的含义。


非常恐惧,却不明其原因。后来知道,这就是抑郁症最明显的表现之一:生命能量的流失。


3月中旬,在连续两周彻夜不眠后,身体终于崩溃,不得不离开了工作岗位。病休之初,自以为只要好好休息,恢复睡眠即可。岂知越来越恶化,每天完全睡不着。每次都是在困倦昏沉到即将入睡之际,会突然心悸,然后惊醒。记得当时我给一个朋友发短信描述说:感觉有一个士兵把守在睡眠的大门口,当睡意来临,就用长矛捅向心脏,把睡意惊走。


在失眠的同时,身体症状开始出现。头痛、头晕、注意力无法集中,没有食欲,思维迟缓,做任何事情都犹豫不决。自己明显觉得变傻了。


无奈中,在朋友的提示下,终于犹犹豫豫去安定医院看病。医生给出诊断:中度抑郁偏重。


这本已是天降横祸。不幸的是,半年后我才知道,我得的其实不是抑郁症,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急性发作


半年时间,治疗毫无效果,病情日益严重。 


那是一段痛苦的时日。每时每刻,大脑都像灌了铅,或者像被一个无形之手攥住,昏昏沉沉,思维缓慢,说话磕巴;胸口火烧火燎地难受;不想做任何事情,或者做任何事情都很犹豫畏缩;不想说话,不敢接熟人的电话,不看短信,或看了短信也不回。当然不想见任何人。每天早晨从一睁眼开始,就不知道这一天怎么度过。躺在床上,或呆坐着,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就这样慢慢地耗着时间。

 

时至 2012 年 6 月下旬,我的第一个医生表示,他已经无能为力,要求我住院接受电击治疗;我不愿住院,无奈中,决定换医生。


新的医生研究了我此前的治疗经过,判断有有误诊的可能,于是采用联合用药法,同时上 6 种药。我后来理解,他是想用“试错法”,来判断我到底得的是哪一种病。


服用这些药后,我逐渐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头疼、头晕、内热、尿潴留、震颤,等等。记得震颤最严重的时候,手抖得无法用筷子把饭菜吃到嘴里;喉咙无法发声,说话像低吟,一天里说不了几句话;双腿发软,迈不开步子,走起路来觉得高低不平,下不了楼梯;味觉失灵,嘴巴发苦。


那一段时间,内心充满了绝望,不知道哪一天是终点。尽管如此,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理智仍然告诉我,不能自杀。因为责任还在,没有理由、没有资格去死。我时刻用理智提醒自己,不要让自己具备自杀的条件。比如,等电梯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让自己离开窗口,以防某个时刻突然冲动一跃而下。

 

不幸中的万幸,在服药第 16 天,我隐隐约约感觉到药起效了。


最初的迹象是自己可以看手机。我的手机是在 3 月新买的,因为患病,其功能一直没有开发。在换药后的第 16 天,百无聊赖中,我拿过手机,信手试了试各项功能。突然发现:我居然注意力集中半小时做了一件事情!我算了算服药时间,内心萌生出希望:药可能起效了。


第二天,药效越来越明显。我可以集中注意力看电脑,可以看书。明显感到自己头脑清醒,思考问题有了系统性,做事有主动性。也不怕见人、接电话、回信息了。


同时发现自己开始有了愿望。在街上看到过去喜欢吃的东西,很自然产生了想吃的愿望;见到同事和朋友,也会产生久违的亲切感。


当我发觉自己重新恢复了情感能力时,内心的狂喜难以言喻。要知道,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愿望和情感,那就不是一个人,而只是一具躯壳,是行尸走肉。


在最初恢复的几天,睡眠大幅度减少,甚至有一次彻夜不眠;情绪高涨,似乎这半年的痛苦完全是大梦一场,成为一段空白。几天内,身体、精神完全恢复。兴高采烈、精神健旺、胃口大开、健步如飞。 


当我把这个迹象告诉我的主治医生时,他当即判断:他此前的猜测是正确的,我患的病不是简单的抑郁症,而是双相情感障碍重度抑郁发作。

   

于是,他大规模改变用药,逐渐停服抗抑郁症,加服情绪稳定剂,辅之以抗焦虑药物。此后,我的用药就此固定下来,并逐渐进入减药和康复阶段。




2一种特异性疾病


今日回忆起来,半年的病程,可谓劫后重生。 


经验统计表明:虽然经过药物治疗,但也大约有 30% 的患者用药效果不佳。这还不包括误诊、用药不当、患者缺乏服药依从性等情况。就是说,即使医生做出了正确的诊断,找到了对症的药物组合和剂量,患者也努力配合,坚持足量足疗程服药,仍然会有大约 30% 的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 


另一种情况是,有些患者虽然用药见效,但好得不彻底。比如仍然会头疼、头晕,认知能力、感受能力、情绪等也没有完全好转。这些就叫做残留症状。 


第三种情况是,药物治疗不能避免复发。且不说患者不能坚持服药,过早停药;确实我见过一些患者,即使严格遵守医嘱,仍然会复发。 


抑郁症过于复杂,是一个特异性疾病。所谓特异性,是指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亦即多组对象之间对应的选择关系。例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意味着这把钥匙和那把锁之间,具有特异的、排他的对应关系。


以此推衍到抑郁症,意指抑郁症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类病。就是说,抑郁症是多种症状的综合表述,如失眠、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能力下降、社会退缩等,这些症状综合在一起,称之为抑郁症。


抑郁症的特异性提示着抑郁症的复杂性和难治性。对待抑郁症,要有开放性思维性,以包容的、开放的心态,打通各种治疗方法,以患者为中心,去寻找最适合的治疗方式。


同时,我认识到:抑郁症的症状,只是海平面的波涛汹涌;真正的原因,是海底有火山爆发。要彻底治愈,还需要修复海底的火山口。 


回过头看,2012 年 7 月 19 号之后,我兴高采烈,认为自己霍然而愈,其实这只是一个开始,用医学的词汇来说,只是临床治愈。距离彻底治愈,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这条漫长的路,就是依靠心理学的疗救之路。


我曾经做过一个比喻:精神医学就像是一座高山,尽管这座山很高、很险,但它是能够看得见、确定存在的。你只要瞄准目标,坚定不移地往上爬,总能爬到山顶。心理学则不同,它就像海面上的冰山,是漂浮不定的,你很难对它准确定位;而且它露出海面的只是一部分,水面下大部分深不可测,让人无从把握。


它需要一个人直面自我的勇气。你需要追溯自己性格的养成,直面既往生活中内心深处幽暗的一面。你是否有勇气直面自己?假如一个人能够真正完成这个历程,那他就会所向无敌,无所畏惧。




3作为治疗的写作


从 2012 年 8 月到今天,算来已经 4 年,在本职工作之余,我边学习、边采访,陆陆续续写成了一系列以抑郁症为主题的文章。


2015 年 9 月,以此为基础,我出版了第一本书抑郁症治愈笔记。


对这本书,起先我并没有寄予太高期望。没想到,反响超出我的预期。好评首先来自精神科医生,如回龙观医院庞宇副院长、刘静副书记;一位素不相识的广东精神科医生,自费购置了 10 本书,送给自己的患者看。


后来有朋友建议我应该再办一个以抑郁症为主题的公号,和我的第一本书同名,就叫渡过

 

最初,公号上都是我一个人的文章。直到有一天,一位我曾经帮助过的大二女生,给我写来一封信,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读了她的来信,我觉得她的治疗经历很有意义,于是征求她的意见,可否编成一篇文章发表?她欣然允诺,于是公号上发出了第一篇来稿,《曾经以为我的世界就这么坍塌,现在看来只是新的开始》。

 

这篇文章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我突发奇想:既然这么多患者愿意分享他们的感想经历,何不约他们写稿呢?

 

我想起我的一位患者朋友,她的丈夫也患有抑郁症,在她的眼前坠楼。半年过去了,她仍然陷于深深的内疚、自责中。于是我和她沟通,是否可以写一写她的经历和想法?她欣然允诺,几天后收到了她的稿件。我看了看,回信告诉她:感受太多,事情太少;细节要多一点,越细越好,至于感受,纯粹个人情绪化的,不要太多。

 

就这样来回修改几次,文章丰满了许多。


她说:这次写作,我对自己像外科手术一样的剖析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梳理和情绪的释放,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我自己只能放下过去,面对未来


我的另一位好友,一位中学英语老师,曾经重度抑郁,后通过元认知干预技术治愈。我请她给写稿。她积极主动,连写带约,至今贡献了三篇文章。

 

始料未及地,约读者写稿,给他们改稿,给我带来很多乐趣。很多患者,一辈子都没有写过和发表过文章。我想,我干新闻28年,当编辑16年,一直都是带我的记者们写稿。现在,就算用我多年所学,来回馈社会吧。


最近,我在一个群里和群友聊天的时候,表达了一个观点:写作是心灵秩序重建的过程,也是自我心理治疗的手段。


很多人都愿意天马行空地思考,但未必愿意写作。这是因为,写作还是要费力气的。写作是一个把思维片段逻辑化的过程。从心理建设的角度看,写作无异于清理自我,是自己和自己对话,这和心理医生的功能非常接近。




4接纳是最好的治愈


自今年春节后渡过从我个人小天地,转为公众平台始,工人出版社的编辑们就考虑把公号文章出版成书,编辑工作同步展开。至 5 月上旬,已经积攒了一大批文章。优中选优,编辑成书。


全书的副标题,则凝聚了我对抑郁症的全部感受——接纳是最好的治愈


如何理解这句话?且让我做一个逻辑推衍吧:


  • 抑郁症是一种特异性的器质性疾病,不完全是心理问题,不同的患者情况各异,要及时到专业医院,找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看病;


  • 抑郁症疗法多种多样,要打通各种疗法,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模式;


  • 如果采用药物治疗,最重要的遵从医嘱,坚持服药,足量足疗程,千万不能因为药的副作用大而自行减药和停药,否则前功尽弃;


  • 如果采用心理治疗,最高的境界是接纳;


  • 如果是运动治疗,就要研究技术环节,让运动能够达到效果;


  • 坚持、坚持、再坚持。对于严重的躯体症状和内心的绝望,只能靠意志熬过去,别无他法。尤其在服药的正效应未出现而副作用严重时,一定要用理智让自己不具备自杀的条件;


  • 在治疗之外,努力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做。一方面便于转移注意力,一方面发现自身价值,而价值发现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心理治疗;


  • 信心是康复的保证。


最后,我想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终结:


在绝望中尝试,在尝试中等待,在等待中改变,在改变中重生——这个世界不完美,但我们仍然可以自我疗愈。




相关文章
硅谷创业公司保持专注和创造力的秘诀是什么
分类浏览
最新文章
2024-07-02
睿心冥想4.0睿心隐私政策与服务条款2024
2024-01-02
每一次正念练习,都是对自己的善意关注
2024-01-02
情绪管理|「转念」一想,其实还好
2023-11-29
动画短片《你不是你的想法》|控制不住胡思乱想的时候,试试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