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常见心理防御机制:解读那些为逃避痛苦向自己撒的谎
文 | 睿心 2021-11-01

微信图片_20211101093632.gif


微信图片_20211101095154.jpg

挫折感是每个人熟悉的感受,只要欲望和现实产生了矛盾,就会在心理上出现本能的应激反应,比如压抑、否认,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所经的生活训练大部分都是为生存和安全感而做准备,因此,自我防御不但必要,而且可取,可是如果过度防御,人们就会无法开放自己,妨碍自我的健康成长


良性的防御机制和不良的防御机制,会给不同的人带来迥异的生命质量。



心理防御机制类似本能



一般来说,心理防御机制是挫折发生时,人们采取的一种能够回避困难的心理手段


心理防御类似一种本能,其实也是人性,当感觉对方有攻击性的时候自动发生,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自动反应


换句话说,由于运用了心理防御机制,才免除或减轻了心理痛苦。但运用过分,把心防变成厚厚的心墙,就会让人陷入更深的痛苦,就是病态了。


微信图片_20211101095201.jpg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本身越原始,效果越差。


原始的防御机制是指童年生活经历所形成的防御机制,保护自己可以说是原始防御机制的本质。


比如,一个人从小经常被父母打骂,那么他(她)对人的害怕回避就是原始防御了。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因为个性很强,有可能用攻击的方式防御。


如果从小的经历是父母的关爱,那么原始的防御机制就比较弱,心态就会比较开放、平和,防御相对少一些,心理健康的程度要高,俗话说,君子坦荡荡,正直的人,内心也就不需要那么多担心。


简单来说,个性比较强的,倾向于攻击,个性比较弱的,倾向于逃避,但是有时候外表的强和内心的强是不一定相同的。


微信图片_20211101095204.jpg


攻击和逃避害怕有时候会相互转化。

个性弱的孩子通常用逃避、回避、忍受来保护自己,有可能在持续地被攻击的情况下爆发,当走向极端,会导致抑郁症


而个性强的孩子以后通常会发展出攻击的方法,包括语言和行为的暴力,如果没有教育的干预,这种攻击会持续很久,最终导致躁狂症


微信图片_20211101095207.jpg



自我压抑是很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就是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情感和行动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潜意识里去


有些人个性软弱,害怕跟人产生冲突,有了不快总是闷在心里,哪怕别人冒犯了自己,也不跟人争执,所以会感到“压抑”。


这样的做法其实是把不快乐扩大化了,因为表达不等于争执,可以好好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不一定就要去争执。


毕竟你表达了,别人就会考虑到你的意见了,不表达,别人就会忽略你的想法。


如果要求自己不能表达,息事宁人的话,自己当然会感到压抑,这种压抑不利于身心健康,没有表达和交流,就是不健康的。


微信图片_20211101095210.jpg


因为中国文化是含蓄收敛的,所以人们在很多情况下不自觉地使用“压抑”的防御机制


比如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许孩子顶撞父母,要“夫唱妇随”,如果孩子潜意识里与父母的想法产生冲突,或者妻子对丈夫强烈不满,孩子和妻子可能会压抑自己。


面对强势,压抑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法,但事后压抑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发泄出来。很多人“打肿脸充胖子”,脸上笑呵呵的,什么事都憋在心里,就是过度的防御,时间长了就会出问题。


微信图片_20211101095213.jpg



否认就是不承认心里痛苦。比如被权威斥责的时候,这种防御机制就会自发地保护自己,一般会体现为表面上的服从


而实际上如果批评太严厉、太刻薄,让接受的一方感到自己的价值完全否定了,就会表现出特别倔强或闹情绪,不承认自己的问题,来“否定”对方的全盘否定


这时,“否定”成了防御的武器,它也是人性的,如果心理不防御,就会感觉到加倍痛苦和伤害。很多时候,“否定”的防御表现相对消极,就是不承认心里痛苦


微信图片_20211101095215.jpg


比如一个人离婚了,心里很痛苦,这个时候别人来劝他:“唉,你一定很痛苦。”“没有,没有,我没事儿!早就不想跟她好了,走了更好!”


这种防御好不好呢?如果只是普通的朋友,这样的防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问问自己,是否有知心朋友可以交流这种事情呢


如果在任何人面前都不愿意/不敢讲述这些痛苦,那就是问题了,被否认的、无法讲述的痛苦才是最心痛的


所以,如果只防御有些人,另一些人可以坦诚相告,这样的防御就是正常的


微信图片_20211101095218.jpg


微信图片_20211101095220.jpg

当人们感到严重挫折时,放弃的成人方式不用,而退回到困难较少、阻力较弱、较安全的境地——儿童时期,让自己恢复儿童时对别人的依赖,害怕再负成人的责任,这就是“退化”的防御手段。


退化是一种彻底的逃避,退到儿童时期,就意味着完全自暴自弃


比如,28岁的小伙子既不工作,也不出家门,只是上网,不愿意与人交往,就是很典型的退化。


可能的原因是从小受宠,大人溺爱,出去工作他感觉太辛苦,而且从小人际交往就少,父亲的脾气暴躁


高校学生喜欢用奶瓶喝水,沉溺于儿童游戏的嗜好或许也是一种退化的心理,她们希望可以一直受到宠爱,甚至不用费劲就可以坐享其成,不需要自己承担生活本身的负担;


受到伤害就将自己和人群“隔离”,躲到儿童世界里释放情绪,这是一种在人际关系上的“退化“


防御机制小贴士







任何人都有心理防御,再亲密的人也都需要防御,不能说100%,但是要达到90%。


对亲密的人我们完全可以释放脆弱的一面,面对那些平时可以交流内心的朋友,不用担心太多,通过倾诉得到关爱和理解,化解内心的痛苦。


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当一个场面出现僵局时,幽默的行为语言,常常能使困境或窘迫转化成为轻松和自然,使心理上获得宁和。




微信图片_20211101095224.jpg


很多人说话都喜欢文过饰非,比如遇到挫折后,杜撰一些理由摆脱困境或内心的痛苦


例如,因为工作表现不好而失业的小伙子,怕女朋友看不起他,就编造了一个理由,说自己不喜欢这份工作,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就好像对外人一样的。


在本来不需要防御的关系之中使用了防御,双方的性格和沟通模式值得思考了


微信图片_20211101095227.jpg



微信图片_20211101095229.jpg


比起上述几种防御手段,升华是更良性、有益于心理健康的防御


遇到挫折以后,将自己内心的痛苦通过合乎社会伦理道德的方式,比如通过艺术创作表现出来。从心理学角度看,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曹雪芹的《红楼梦》应该说是作者挫折体验的升华。


遇到挫折时最能反映出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它往往体现为升华。做到了这一点,那就是非常理想的状态


微信图片_20211101095232.gif


《扪心问诊》中劳拉对保罗说:“你不欠我任何东西,你不必用爱我来回报我”。——反移情补偿



微信图片_20211101095235.jpg


补偿也是一个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在受挫之后,想办法通过别的事物把因挫折带来的损失,从内心体验一直到行为一一补偿过来


比如在这次期中考试没考好,不用自责,只要及时吸取教训,调整学习方法,争取期末有所提高。或者这么想,反正算总分,我这边丢一点分没关系,把那边的分提高,补偿过来就好。



微信图片_20211101095237.jpg


幽默是生命无形的保护阀,也是自我保健的心理按摩。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忘苦中作乐,用幽默感来防御痛苦,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但一定要注意,不能幽别人的默,一定要幽自己的默,要学会自嘲。一个人要是会自嘲了,那他的心理就成熟,说明他认识了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强了


微信图片_20211101095241.jpg


而且幽默很容易缩短人与人的距离,而且能够帮助自己有效地寻求社会支持,即使你这次没做好,别人也能容忍你。



微信图片_20211101095243.jpg


防御机制无所不在,适应性的防御机制能够保护自己免受外界的侵扰,获得内在的平衡感


同样,防御机制也是一把双刃剑,病理性防御机制会阻碍自身与环境的良性互动、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并阻碍痛苦和创伤的修复,导致痛苦无法被修复。



来源:网络



<END>

只要你愿意继续支持小睿
愿意继续陪伴着我们一起走下去
希望大家可以给公众号
睿心Wiseheart 
设为✨星标/置顶!

相关文章
睿心冥想4.0睿心隐私政策与服务条款2024
每一次正念练习,都是对自己的善意关注
情绪管理|「转念」一想,其实还好
动画短片《你不是你的想法》|控制不住胡思乱想的时候,试试这样做
分类浏览
最新文章
2024-07-02
睿心冥想4.0睿心隐私政策与服务条款2024
2024-01-02
每一次正念练习,都是对自己的善意关注
2024-01-02
情绪管理|「转念」一想,其实还好
2023-11-29
动画短片《你不是你的想法》|控制不住胡思乱想的时候,试试这样做